苏红钢!智慧旅游手绘VR地图开发

四川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


四川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



    4月17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执行局2018年204次会议决定,四川光雾山-诺水河国家地质公园被正式选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成为中国第36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这是我市获得的第一张世界级金字招牌,将对提升我市美誉度、知名度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光雾山奇峰.png

光雾山奇峰


    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我市境内,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多样、保存完整、规模宏大,有地貌景观大类、地质(体、层)剖面大类、水体景观大类、古生物大类等6大类11类15亚类122处地质遗迹。五个时代的碳酸盐岩地层造就了完整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由地表到地下,类型丰富,特色鲜明,典型的岭脊型峰丛,规模宏大的鹅管、石瀑布、石盾群引人入胜。公园构造位置特殊,地层连续性好,从基底到盖层,最早可追溯到33亿年的太古宙;拥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其中,董氏蜀兽是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哺乳动物化石之一,并以此建立蜀兽目。


香炉山(光雾山-诺水河地质公园)


    公园地学内涵广博,对于解析特提斯外围盆地、秦岭(中央)造山带以及四川盆地地质演化历史,乃至整个扬子地块的演化发展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也是研究扬子地块北缘与秦岭造山带、龙门山造山带之间的构造转换关系,及大陆动力学和中国喀斯特南北差异的关键区域。


诺水河金童山喀斯特地貌.png

诺水河金童山喀斯特地貌

 

    公园人文历史悠久。园区内的米仓古道始于秦、兴于汉,纵贯秦巴山区,北上三秦下通巴渝,连接中原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秦汉时期的官仓平和牟阳古城等人文历史景观保存良好,薅草锣鼓、巴山皮影、茅山歌、巴山背二歌等众多民俗文化传承发扬。

 

光雾山主峰.jpg

光雾山主峰


    公园自然景观奇特。集秀峰怪石、峭壁幽谷、溪流瀑潭、原始山林为一体,峰峦叠嶂、洞穴幽深、山泉密布、云蒸雾绕、五彩斑斓,有中国红叶之乡、溶洞之乡的美誉。其中,红叶可观赏面积达680平方公里,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气势磅礴,观赏期近两月之久,是“亚洲最长天然红地毯”“中国最美的秋天”。而红叶盛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巴山水青冈,为世界稀有树种,被英国皇家学会鉴定为“冰川时期遗留下的植物活化石”,全世界仅有11种,而公园就有4种,均为特有种,分布面积达70余平方千米,是世界水青冈属植物的起源和现代分布中心之一,也是中国目前水青冈属植物保存面积最大的地区。


亿万鹅管——世界溶洞绝景(光雾山-诺水河地质公园) 何嗣猛摄



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大事记


2013年

光雾山—诺水河国家地质公园揭碑开园,分为光雾山和诺水河两个园区,总面积362平方公里。

 

2014年底

我市开始了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工作。根据世界地质公园的要求,调整了公园范围,由原来的362平方公里增加到了1818平方公里。按照资源属性和地学旅游线路现状,划分为7个景区。同时将地质遗迹资源进行清理统计,目前主要地质遗迹景观有6大类11类15亚类122处地质遗迹景观。

 

2016年1月

中国国土资源部将该公园确定为2017年世界地质公园推荐单位。

 

2017年7月8日至13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办指派捷克的玛蒂娜·帕斯科娃教授和日本的古泽加奈教授到公园现场评估,对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创建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2018年4月17日

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执行局2018年204次会议决定,四川光雾山—诺水河国家地质公园被正式选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成为中国第36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


友情链接:四川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


最美旅行家

联系我们:13317130676

QQ:128182767  



—— 武汉出行旅行社
苏红钢!智慧旅游手绘VR地图开发

四川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


四川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



    4月17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执行局2018年204次会议决定,四川光雾山-诺水河国家地质公园被正式选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成为中国第36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这是我市获得的第一张世界级金字招牌,将对提升我市美誉度、知名度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光雾山奇峰.png

光雾山奇峰


    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我市境内,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多样、保存完整、规模宏大,有地貌景观大类、地质(体、层)剖面大类、水体景观大类、古生物大类等6大类11类15亚类122处地质遗迹。五个时代的碳酸盐岩地层造就了完整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由地表到地下,类型丰富,特色鲜明,典型的岭脊型峰丛,规模宏大的鹅管、石瀑布、石盾群引人入胜。公园构造位置特殊,地层连续性好,从基底到盖层,最早可追溯到33亿年的太古宙;拥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其中,董氏蜀兽是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哺乳动物化石之一,并以此建立蜀兽目。


香炉山(光雾山-诺水河地质公园)


    公园地学内涵广博,对于解析特提斯外围盆地、秦岭(中央)造山带以及四川盆地地质演化历史,乃至整个扬子地块的演化发展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也是研究扬子地块北缘与秦岭造山带、龙门山造山带之间的构造转换关系,及大陆动力学和中国喀斯特南北差异的关键区域。


诺水河金童山喀斯特地貌.png

诺水河金童山喀斯特地貌

 

    公园人文历史悠久。园区内的米仓古道始于秦、兴于汉,纵贯秦巴山区,北上三秦下通巴渝,连接中原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秦汉时期的官仓平和牟阳古城等人文历史景观保存良好,薅草锣鼓、巴山皮影、茅山歌、巴山背二歌等众多民俗文化传承发扬。

 

光雾山主峰.jpg

光雾山主峰


    公园自然景观奇特。集秀峰怪石、峭壁幽谷、溪流瀑潭、原始山林为一体,峰峦叠嶂、洞穴幽深、山泉密布、云蒸雾绕、五彩斑斓,有中国红叶之乡、溶洞之乡的美誉。其中,红叶可观赏面积达680平方公里,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气势磅礴,观赏期近两月之久,是“亚洲最长天然红地毯”“中国最美的秋天”。而红叶盛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巴山水青冈,为世界稀有树种,被英国皇家学会鉴定为“冰川时期遗留下的植物活化石”,全世界仅有11种,而公园就有4种,均为特有种,分布面积达70余平方千米,是世界水青冈属植物的起源和现代分布中心之一,也是中国目前水青冈属植物保存面积最大的地区。


亿万鹅管——世界溶洞绝景(光雾山-诺水河地质公园) 何嗣猛摄



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大事记


2013年

光雾山—诺水河国家地质公园揭碑开园,分为光雾山和诺水河两个园区,总面积362平方公里。

 

2014年底

我市开始了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工作。根据世界地质公园的要求,调整了公园范围,由原来的362平方公里增加到了1818平方公里。按照资源属性和地学旅游线路现状,划分为7个景区。同时将地质遗迹资源进行清理统计,目前主要地质遗迹景观有6大类11类15亚类122处地质遗迹景观。

 

2016年1月

中国国土资源部将该公园确定为2017年世界地质公园推荐单位。

 

2017年7月8日至13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办指派捷克的玛蒂娜·帕斯科娃教授和日本的古泽加奈教授到公园现场评估,对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创建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2018年4月17日

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执行局2018年204次会议决定,四川光雾山—诺水河国家地质公园被正式选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成为中国第36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


友情链接:四川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


最美旅行家

联系我们:13317130676

QQ:128182767  



—— 武汉出行旅行社
苏红钢!智慧旅游手绘VR地图开发

黄冈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


黄冈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



    湖北黄冈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北接河南省信阳市,东连安徽省六安市,南与江西省九江市、湖北省黄石市、鄂州市隔江相望,西邻武汉市、孝感市。公园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14°36′00″-115°21′44″、北纬31°00′00″-31°40′00″之间。2009年8月14日,湖北大别山(黄冈)国家地质公园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第五批国家地质公园之一。


    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分为三个园区:天台山园区、龟峰山园区,大别山主峰园区。规划总面积为409.22平方公里。 


    2018年4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湖北黄冈大别山地质公园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



地质地貌


    湖北黄冈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在大地构造上处于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的结合带。大别山的山文走向,主脊呈北西-南东展布,地势自北向南逐渐倾斜,东北部与豫皖交界之大别山脉,有海拔1000m以上山峰90余座,其中位于罗田与英山交界的大别山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米。中部为丘陵岗地,海拔多在100-250米,高低起伏,谷宽丘广,冲、垅、塝、畈交错。南部为长江冲积平原,多湖泊,地面高程多在20-40米之间,河港、湖泊交织。 



气候特征


    湖北黄冈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气候属长江中下游亚热带温暖季风带,江淮小气候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照丰富,年均日照时数为1913.5-2161.5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5.7℃-17.1℃;年平均降雨量1223-1493毫米,年降水总量222.37亿立方米;相对湿度为60~65%;年平均蒸发量为1525.4毫米,最多为1774.9毫米,最少为1299.3毫米; 全年无霜期在237-278天之间。



    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湖北省东北部黄冈市境内、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规划面积409.22平方千米,自西向东分为天台山园区、龟峰山园区、大别山主峰园区三个园区,包括天台山景区、对天河景区、龟峰山景区、九龙山景区、天堂寨景区、薄刀锋景区、青苔关景区、天堂湖景区、吴家山景区九个景区。华北扬子两大板块挤压碰撞引发的造山运动和花岗岩地貌是我市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的两大特色。




    园区内既出露了28亿年前的古老的造山带根物质,被誉为“大别山之根”;同时还出露了高压、超高压等多种岩性的变质岩,并保留着完美的构造活动行迹,其典型性、稀有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在全国较为罕见。园区及周边地区现有3处世界级、12处国家级、19处省级地质遗迹景观,具有重大的地学科研价值和旅游价值。


  2009年8月,经国土资源部批准,黄冈大别山地质公园取得了国家地质公园资格,建设期三年;2012年8月和11月,先后通过了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国土资源部组织的命名验收;2012年12月底,国土资源部下达批文,正式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2013年11月,我市举行了地质公园授牌开园仪式。近年来,地质公园先后成功申报了“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2013年9月,在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和河南省地质旅游发展促进会联合主办的全国首届“中国最美地质公园”评选活动中,成功入选前三十强,获得“中国最美地质公园”称号。


  申报历程

  2006年9月,黄冈市政府提出了申报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的构想;

  2006年9月22日,黄冈市政府开始国家地质公园申报工作;

  2006年11月24日,黄冈市市长办公会讨论决定,正式开展大别山(黄冈)国家地质公园申报工作;

  2007年1月8日,向国土资源部环境司领导和市领导汇报公园的规划初步方案;

  2007年3月29日,大别山(黄冈)国家地质公园批准为省级地质公园;

  2009年8月19日,大别山(黄冈)国家地质公园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第五批国家地质公园之一;

  2012年12月,黄冈大别山地质公园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

  2013年8月,被命名为全国第三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2013年9月,入选全国首届“中国最美地质公园”前30名;

  2013年10月,国土资源部组织的中期评估被评为优秀等次;

  2013年11月,在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的主持下,在天堂寨景区成功举办公园授牌开园仪式;

  2013年11月,被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

  2015年12月,在全国第九批次世界地质公园评审推荐会上,湖北黄冈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全国2017年度世界地质公园推荐资格。



友情链接:黄冈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


最美旅行家

联系我们:13317130676

QQ:128182767  


—— 武汉出行旅行社
苏红钢!智慧旅游手绘VR地图开发

黄冈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


黄冈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



    湖北黄冈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北接河南省信阳市,东连安徽省六安市,南与江西省九江市、湖北省黄石市、鄂州市隔江相望,西邻武汉市、孝感市。公园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14°36′00″-115°21′44″、北纬31°00′00″-31°40′00″之间。2009年8月14日,湖北大别山(黄冈)国家地质公园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第五批国家地质公园之一。


    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分为三个园区:天台山园区、龟峰山园区,大别山主峰园区。规划总面积为409.22平方公里。 


    2018年4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湖北黄冈大别山地质公园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



地质地貌


    湖北黄冈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在大地构造上处于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的结合带。大别山的山文走向,主脊呈北西-南东展布,地势自北向南逐渐倾斜,东北部与豫皖交界之大别山脉,有海拔1000m以上山峰90余座,其中位于罗田与英山交界的大别山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米。中部为丘陵岗地,海拔多在100-250米,高低起伏,谷宽丘广,冲、垅、塝、畈交错。南部为长江冲积平原,多湖泊,地面高程多在20-40米之间,河港、湖泊交织。 



气候特征


    湖北黄冈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气候属长江中下游亚热带温暖季风带,江淮小气候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照丰富,年均日照时数为1913.5-2161.5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5.7℃-17.1℃;年平均降雨量1223-1493毫米,年降水总量222.37亿立方米;相对湿度为60~65%;年平均蒸发量为1525.4毫米,最多为1774.9毫米,最少为1299.3毫米; 全年无霜期在237-278天之间。



    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湖北省东北部黄冈市境内、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规划面积409.22平方千米,自西向东分为天台山园区、龟峰山园区、大别山主峰园区三个园区,包括天台山景区、对天河景区、龟峰山景区、九龙山景区、天堂寨景区、薄刀锋景区、青苔关景区、天堂湖景区、吴家山景区九个景区。华北扬子两大板块挤压碰撞引发的造山运动和花岗岩地貌是我市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的两大特色。




    园区内既出露了28亿年前的古老的造山带根物质,被誉为“大别山之根”;同时还出露了高压、超高压等多种岩性的变质岩,并保留着完美的构造活动行迹,其典型性、稀有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在全国较为罕见。园区及周边地区现有3处世界级、12处国家级、19处省级地质遗迹景观,具有重大的地学科研价值和旅游价值。


  2009年8月,经国土资源部批准,黄冈大别山地质公园取得了国家地质公园资格,建设期三年;2012年8月和11月,先后通过了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国土资源部组织的命名验收;2012年12月底,国土资源部下达批文,正式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2013年11月,我市举行了地质公园授牌开园仪式。近年来,地质公园先后成功申报了“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2013年9月,在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和河南省地质旅游发展促进会联合主办的全国首届“中国最美地质公园”评选活动中,成功入选前三十强,获得“中国最美地质公园”称号。


  申报历程

  2006年9月,黄冈市政府提出了申报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的构想;

  2006年9月22日,黄冈市政府开始国家地质公园申报工作;

  2006年11月24日,黄冈市市长办公会讨论决定,正式开展大别山(黄冈)国家地质公园申报工作;

  2007年1月8日,向国土资源部环境司领导和市领导汇报公园的规划初步方案;

  2007年3月29日,大别山(黄冈)国家地质公园批准为省级地质公园;

  2009年8月19日,大别山(黄冈)国家地质公园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第五批国家地质公园之一;

  2012年12月,黄冈大别山地质公园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

  2013年8月,被命名为全国第三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2013年9月,入选全国首届“中国最美地质公园”前30名;

  2013年10月,国土资源部组织的中期评估被评为优秀等次;

  2013年11月,在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的主持下,在天堂寨景区成功举办公园授牌开园仪式;

  2013年11月,被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

  2015年12月,在全国第九批次世界地质公园评审推荐会上,湖北黄冈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全国2017年度世界地质公园推荐资格。



友情链接:黄冈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


最美旅行家

联系我们:13317130676

QQ:128182767  


—— 武汉出行旅行社
苏红钢!智慧旅游手绘VR地图开发

敦煌世界地质公园


敦煌世界地质公园



        敦煌世界地质公园位于甘肃省敦煌市,由雅丹景区、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以及自然景观游览区和文化遗址游览区组成,面积2067.2平方公里。特殊的地质背景和极端干旱的气候条件形成的地貌景观,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古丝绸之路形成的文化遗址在这里浑然成为一体。雅丹地貌、鸣沙山-月牙泉,以及沙漠、戈壁和西湖湿地是大自然的造化;莫高窟、古丝绸之路文化遗址阳关、玉门关以及古军事遗址汉长城、河仓城等则是敦煌文化历史的写照。

        2015年9月19日,敦煌地质公园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被授予“敦煌世界地质公园”称号。敦煌世界地质公园是甘肃省首家,全国第32家,世界第113家世界地质公园。


        敦煌世界地质公园位于亚洲及太平洋地区,中国甘肃省敦煌市境内,属敦煌市管辖。敦煌市总面积31200平方公里,地质公园的面积2067.2平方公里。地理坐标范围东经92°59′—94°47′,北纬39°53′一40°34′。敦煌市位于甘肃、 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地,东与瓜州县相邻,南部为肃北蒙古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境内有215国道、313省道穿过,已扩建的4C级敦煌机场可直接与北京、兰州、西安、乌鲁木齐、天津、成都等城市通航。铁路交通便利快捷,敦煌旅游铁路从兰新线的柳沟站起始,向西南经安西站到达敦煌站,将兰新铁路和青藏铁路联在一起。市内观光旅游专线纵横交错,连接了敦煌各景区、景点。


地形地貌


        敦煌世界地质公园所在的敦煌盆地南北高中间低。区内地貌主要以风蚀、风积地貌为主,伴随有间歇性洪水作用形成的地貌。总体地势为自东向西倾斜,东部海拔最高的鸣沙山可达1650米,西部海拔最低为814米。其主要的地貌类型包括山地、平原和盆地。公园内发育了雅丹、戈壁、沙漠、湿地、绿洲等多种地貌类型,其中雅丹、戈壁和沙漠是极端干旱地区地貌类型的典型代表。 


气候特征


        敦煌位于中国西北内陆,远离海洋,地处中蒙干旱区的中心区域,属于典型的暖温带极端干旱气候区。具有干旱少雨、蒸发量高、冬寒夏酷, 季节和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辐射值高、多大风等特点。

        敦煌年均气温1.4一17.8°C。平均最低气温为1月,平均最高气温为7月。年平均无霜期139—193天。多年平均降水量39.9毫米,主要集中在6、7、8三月,年蒸发量是降水量的60多倍,高达2846毫米。年日照时数达3053.3—3483.9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6418.58MJ/平方厘米。主要风向为静风和东北风,年平均风速为2.2米/秒。 

物质组成


        敦煌世界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较为丰富且具有特殊意义,主要包括地貌遗迹、构造地质遗迹、沉积构造遗迹、地层遗迹和水体景观遗迹。最为典型、具有极高科研价值和代表性的当属雅丹地貌和鸣沙山。

        敦煌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其组成物质为第四纪中晚更新世形成的未完全固结的河流湖泊相砂质、泥质层,以粉砂、砂为主,其次为粘土,含有少量砾石。
鸣沙山由流沙堆积而成,最高海拔高度1650米,响沙由红、黄、绿、白、黑五色沙粒组成。其中白色沙含量较高,黄色沙粒含量较低。沙粒粒度均匀,磨圆度好,一般为次圆-圆状,多数不透明,玻璃-毛玻璃光泽,粒径一般在 0.1-0.5毫米之间。 

地层构造


        敦煌世界地质公园所在区域地层区划隶属塔里木-南疆地层大区、塔里木地层区、塔南地层分区。由于第四系广泛覆盖和侵入岩体的吞蚀破坏,地层出露不全。基底为太古界、元古界的变质岩,盖层以侏罗纪、新近纪地层为主,局部发育奥陶-志留系、石炭系、二叠系和白垩系。 

地层遗迹
莫高窟洞穴地层
  
        莫高窟地处敦煌盆地东南,距敦煌市25公里,东临三危山,西街鸣沙山,石窟群开凿在大泉河西岸陡壁之中,长约1600米,高约25米,有文物的洞窟492个,废弃洞窟200个左右。莫高窟所在的地层分为三层:下更新统冰水沉积——洪积玉门组砾岩,中更新统洪积——冲积酒泉组半胶结砾岩和上更新统洪积戈壁组砂砾石层。
酒泉组砾岩分布于三危山、小红山山前及西洪积扇前缘,出露面积约60平方公里。构造成莫高窟、榆林窟以及东、西千佛洞的洞窟围岩。其岩性为单一灰白色砂砾石,钙泥质胶结,结构较密集,局部稍疏松,具微层理构造,中夹不规则的中细砂透镜体。酒泉砾岩的演示成分主要有花岗岩、石英岩、辉长岩、千枚岩、片麻岩、石灰岩等组成。砾石的矿物成分主要有石英、长石、方解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等。

地貌遗迹


雅丹景区南缘断层


        位于雅丹景区西南缘,属于构造挤压断层,断层走向东西,断层面倾北西,破碎带宽约3.5米,产状350°<70°。地表破裂明显,形成高约5米的断层崖,断层面上有断层角砾岩和断层泥,断层角砾岩呈黄色,胶结较好,碎块呈棱角一次圆状,大小参差不齐。

地质构造


        敦煌世界地质公园所处的敦煌盆地位于河西走廊西端,整体叠置于塔里木板块东部的敦煌地块上。敦煌盆地东部为华北板块,北部为准噶尔板块,南部为青藏板块,整体呈北东东走向,是连接不同板块且分隔和改造古构造系的特殊的沉积盆地。由南向北,盆地内有东巴兔山和三危山两个基岩高隆起,将盆地自然分割成三个坳陷,即安西坳陷、踏实坳陷和阿克赛坳陷,盆地东西长约400公里,南北宽80-120公里,面积约40000平方公里。盆地内主要发育疏勒河和党河2条河流,中部分布有诸多小盐碱湖沼和沼泽地。 

地质构造


        新构造运动的特点表现为:在时间上,敦煌世界地质公园一带主要断裂均发生在古近纪前,强烈活动于第四纪,特别是后期;在空间上,表现为:阿尔金山山前大断裂切穿了第四纪地层,山前戈壁的深切和河流的偏向流动,以疏勒河-北石河东西向隐伏断裂为边界之北地块相对稳定、之南为强烈断陷的盆地,"山字型"西翼反射弧弧顶部分的盆地更新世以前抬高,之后部分下降,玉门镇一带的反射弧构造形态弧顶两侧呈对称的分布着"八"字型第四纪盆地。多小盐碱湖沼和沼泽地。


友情链接:敦煌世界地质公园


最美旅行家

联系我们:13317130676

QQ:128182767  

 



—— 武汉出行旅行社
苏红钢!智慧旅游手绘VR地图开发

敦煌世界地质公园


敦煌世界地质公园



        敦煌世界地质公园位于甘肃省敦煌市,由雅丹景区、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以及自然景观游览区和文化遗址游览区组成,面积2067.2平方公里。特殊的地质背景和极端干旱的气候条件形成的地貌景观,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古丝绸之路形成的文化遗址在这里浑然成为一体。雅丹地貌、鸣沙山-月牙泉,以及沙漠、戈壁和西湖湿地是大自然的造化;莫高窟、古丝绸之路文化遗址阳关、玉门关以及古军事遗址汉长城、河仓城等则是敦煌文化历史的写照。

        2015年9月19日,敦煌地质公园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被授予“敦煌世界地质公园”称号。敦煌世界地质公园是甘肃省首家,全国第32家,世界第113家世界地质公园。


        敦煌世界地质公园位于亚洲及太平洋地区,中国甘肃省敦煌市境内,属敦煌市管辖。敦煌市总面积31200平方公里,地质公园的面积2067.2平方公里。地理坐标范围东经92°59′—94°47′,北纬39°53′一40°34′。敦煌市位于甘肃、 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地,东与瓜州县相邻,南部为肃北蒙古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境内有215国道、313省道穿过,已扩建的4C级敦煌机场可直接与北京、兰州、西安、乌鲁木齐、天津、成都等城市通航。铁路交通便利快捷,敦煌旅游铁路从兰新线的柳沟站起始,向西南经安西站到达敦煌站,将兰新铁路和青藏铁路联在一起。市内观光旅游专线纵横交错,连接了敦煌各景区、景点。


地形地貌


        敦煌世界地质公园所在的敦煌盆地南北高中间低。区内地貌主要以风蚀、风积地貌为主,伴随有间歇性洪水作用形成的地貌。总体地势为自东向西倾斜,东部海拔最高的鸣沙山可达1650米,西部海拔最低为814米。其主要的地貌类型包括山地、平原和盆地。公园内发育了雅丹、戈壁、沙漠、湿地、绿洲等多种地貌类型,其中雅丹、戈壁和沙漠是极端干旱地区地貌类型的典型代表。 


气候特征


        敦煌位于中国西北内陆,远离海洋,地处中蒙干旱区的中心区域,属于典型的暖温带极端干旱气候区。具有干旱少雨、蒸发量高、冬寒夏酷, 季节和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辐射值高、多大风等特点。

        敦煌年均气温1.4一17.8°C。平均最低气温为1月,平均最高气温为7月。年平均无霜期139—193天。多年平均降水量39.9毫米,主要集中在6、7、8三月,年蒸发量是降水量的60多倍,高达2846毫米。年日照时数达3053.3—3483.9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6418.58MJ/平方厘米。主要风向为静风和东北风,年平均风速为2.2米/秒。 

物质组成


        敦煌世界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较为丰富且具有特殊意义,主要包括地貌遗迹、构造地质遗迹、沉积构造遗迹、地层遗迹和水体景观遗迹。最为典型、具有极高科研价值和代表性的当属雅丹地貌和鸣沙山。

        敦煌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其组成物质为第四纪中晚更新世形成的未完全固结的河流湖泊相砂质、泥质层,以粉砂、砂为主,其次为粘土,含有少量砾石。
鸣沙山由流沙堆积而成,最高海拔高度1650米,响沙由红、黄、绿、白、黑五色沙粒组成。其中白色沙含量较高,黄色沙粒含量较低。沙粒粒度均匀,磨圆度好,一般为次圆-圆状,多数不透明,玻璃-毛玻璃光泽,粒径一般在 0.1-0.5毫米之间。 

地层构造


        敦煌世界地质公园所在区域地层区划隶属塔里木-南疆地层大区、塔里木地层区、塔南地层分区。由于第四系广泛覆盖和侵入岩体的吞蚀破坏,地层出露不全。基底为太古界、元古界的变质岩,盖层以侏罗纪、新近纪地层为主,局部发育奥陶-志留系、石炭系、二叠系和白垩系。 

地层遗迹
莫高窟洞穴地层
  
        莫高窟地处敦煌盆地东南,距敦煌市25公里,东临三危山,西街鸣沙山,石窟群开凿在大泉河西岸陡壁之中,长约1600米,高约25米,有文物的洞窟492个,废弃洞窟200个左右。莫高窟所在的地层分为三层:下更新统冰水沉积——洪积玉门组砾岩,中更新统洪积——冲积酒泉组半胶结砾岩和上更新统洪积戈壁组砂砾石层。
酒泉组砾岩分布于三危山、小红山山前及西洪积扇前缘,出露面积约60平方公里。构造成莫高窟、榆林窟以及东、西千佛洞的洞窟围岩。其岩性为单一灰白色砂砾石,钙泥质胶结,结构较密集,局部稍疏松,具微层理构造,中夹不规则的中细砂透镜体。酒泉砾岩的演示成分主要有花岗岩、石英岩、辉长岩、千枚岩、片麻岩、石灰岩等组成。砾石的矿物成分主要有石英、长石、方解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等。

地貌遗迹


雅丹景区南缘断层


        位于雅丹景区西南缘,属于构造挤压断层,断层走向东西,断层面倾北西,破碎带宽约3.5米,产状350°<70°。地表破裂明显,形成高约5米的断层崖,断层面上有断层角砾岩和断层泥,断层角砾岩呈黄色,胶结较好,碎块呈棱角一次圆状,大小参差不齐。

地质构造


        敦煌世界地质公园所处的敦煌盆地位于河西走廊西端,整体叠置于塔里木板块东部的敦煌地块上。敦煌盆地东部为华北板块,北部为准噶尔板块,南部为青藏板块,整体呈北东东走向,是连接不同板块且分隔和改造古构造系的特殊的沉积盆地。由南向北,盆地内有东巴兔山和三危山两个基岩高隆起,将盆地自然分割成三个坳陷,即安西坳陷、踏实坳陷和阿克赛坳陷,盆地东西长约400公里,南北宽80-120公里,面积约40000平方公里。盆地内主要发育疏勒河和党河2条河流,中部分布有诸多小盐碱湖沼和沼泽地。 

地质构造


        新构造运动的特点表现为:在时间上,敦煌世界地质公园一带主要断裂均发生在古近纪前,强烈活动于第四纪,特别是后期;在空间上,表现为:阿尔金山山前大断裂切穿了第四纪地层,山前戈壁的深切和河流的偏向流动,以疏勒河-北石河东西向隐伏断裂为边界之北地块相对稳定、之南为强烈断陷的盆地,"山字型"西翼反射弧弧顶部分的盆地更新世以前抬高,之后部分下降,玉门镇一带的反射弧构造形态弧顶两侧呈对称的分布着"八"字型第四纪盆地。多小盐碱湖沼和沼泽地。


友情链接:敦煌世界地质公园


最美旅行家

联系我们:13317130676

QQ:128182767  

 



—— 武汉出行旅行社
苏红钢!智慧旅游手绘VR地图开发

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


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



    

        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漾濞县和洱源县接壤地带,总面积519.9平方公里,苍山是孕育了20亿年的“天然地质史书”, 特殊的地质、地理、地貌造就了山水相映,风、花、雪、月、石共存的自然景观组合。


        苍山属于横断山系云岭山脉中支的南端,是显著的地理分界点。苍山的西北,是海拔4000米以上,绵延千余公里的青藏高原。苍山的东南,是平均海拔2000米的云贵高原。由于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系在苍山结束,苍山以南,再无山脉达到3500米高度,因此苍山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檐”。

        2014年9月23日8时43分,在加拿大圣约翰举行的第六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大会上,大理苍山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这是继石林2004年2月13日被认定为世界地质公园后,云南省第二个被认定的世界地质公园。


        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漾濞县和洱源县境内,总面积519平方公里。

        苍山是大理的天际线,苍山南北延绵50公里,东西宽10-20公里。主峰马龙峰海拔4122米。苍山共有十九座山峰,每两座山峰之间均有一条溪流,构成了苍山“十九峰十八溪”的独特景观。苍山东侧是洱海,苍山与洱海相辅相成,是地壳差异升降的结果。苍山与洱海构成了优美的高原山水风光。

        苍山是一座有着显著特征和独特地质奇观并潜在着特殊地质科学价值 体系的标志性山脉。是中国乃至东南亚地质、地理、生物、气候的重要过渡区域,是区域分带的标志地。是“大理岩”和“大理冰期”的命名地,是变质岩博物馆,是垂直生态景观的展示地。 

冰川地貌


        大理苍山是国际上著名的第四纪末次冰期“大理冰期”的命名地,由奥地利人魏斯曼(1937年)命名。是亚洲大陆第四纪末次冰川作用的最南部山地之一。对大理冰期及其遗迹的研究历史早,地学界将其作为进行国内、外冰期对比的主要标准地之一。是末次冰期及以后的气候变化、生物演化、环境演化等自然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区域。虽然苍山冰川在规模上不及北美冰川的壮观宏大,但它是不同地区冰川发育的一种典型类型的代表。由于大理苍山地质、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过渡性,苍山大理冰期活动遗迹得到完好地保存,第四纪末次冰期各冰阶、间冰阶系列无论在横断山、东亚大陆和西太平洋岛屿以致全球各大山系中都是较完全的。经历了多期冰川作用,留下了各种各样的冰川遗迹外,还有第四纪冰川冰水沉积物保存。是研究第四纪气候变化的重要地区之一。 

        冰川是由一层层雪花堆积在一起的,直到重量足够,于是结成冰晶体。等到这个冰体变得又厚又重发生变质,而形成冰水冰时,它就会开始朝低的方向移动。当冰川在磨过两旁的山壁时,刮下所有松脱的岩石,并且把它们随着冰块带下山去。最后,冰川的冰在远远的山谷中融化时,其中所夹带的岩石、砾石和细岩屑就会不分大小颗粒一起留下形成冰碛。当冰川融化的速度比高山上新冰结成的速度快,冰川就会愈来愈后退,直到消亡。在冰川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各种堆积物和地貌,称冰川地质遗迹。

        苍山冰川地貌主要分布在苍山主山脊线两侧。大理冰期时有冰斗冰川24条(东坡15条,西坡9条),主要冰川地貌类型有:角峰、刃脊、冰斗、冰蚀谷(U型谷)、冰蚀湖、冰斗湖、冰川擦痕、冰溜面、冰漂砾、石海、石环、冰碛物、冰水沉积物等。

复合冰斗

        冰斗由于冰蚀作用造成的三面环山,后壁陡峻的半圆形洼地。冰斗出口处常有一岩坎(冰坎)。冰斗一般发生在雪线以上,多由雪坑发育而成。融冻作用和冰川刨蚀是冰斗扩大和加深的主要力量。多个冰斗就组合成复合型冰斗。

        在冰川剥蚀作用下,苍山主脊形成了一条蜿蜒曲折,起伏跌宕的刃脊,莲花峰到马耳峰间的山峰均是保留极好的角峰,主脊两侧冰斗、冰窖、冰蚀/冰碛湖泊/冰蚀洼地串连分布,角峰、刃脊、冰坎、悬谷、冰窟、石河、石海遗迹比比皆是,冰川幽谷、槽谷等冰川地貌保存尚好。

刃脊

        刃脊冰川谷之间或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因冰川侵蚀和长期冻裂风化,逐渐变得尖薄陡峭,峰顶参差不齐,形如锯齿。

角峰


        角峰被三个或三个以上冰斗或冰窖包围的岩壁陡立的金字塔形山峰叫角峰。是由冰斗或冰窖中的冰体向后啮蚀山坡而形成的残留尖塔状山体。

冰坎


        冰坎横阻于冰斗、冰窖出口或冰川槽谷的岩坎。冰流自高向下流动过程中,掘蚀而成的数个陡峻冰坡与凹地相间的地形。该地有多级冰阶

冰蚀湖


        冰蚀湖是冰川在重力和压力下沿地面运动时,冰川本身和挟带的岩屑对地面产生挖掘作用,形成洼地,冰融后积水成湖。

苍山地貌


        在距今约2300万年至180万年(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期间,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强烈的挤压,使岩体产生许多破裂面或断裂带,冰雪和雨水沿着断裂带不断侵蚀着,流水的冲刷使谷地切割得更深,这样就形成了坡陡谷深,多呈V字型的峡谷,在沟谷上段形成U型与V型的套叠,出现谷中谷景观 ,而峡壁上的岩石大多数约是在20亿年前就形成的。峡谷发育阶段为隘谷——障谷——峡谷。 

        苍山峡谷地貌——苍山东、西坡朔源侵蚀是形成峡谷的原因,高达两千多米的落差被分配到不到1米的距离内,使得峡谷中瀑布、跌水、溪流汲汲相连。流水沿着岩层的薄弱带或横断层强烈向下侵蚀时形成。 

        U、V型谷——在距今约2百万年的(第四纪)冰川时期,苍山遭到强烈的冰川作用,冰河凿就出了横向呈U型的谷地,多在3600米以上,后期流水不断侵蚀U型谷底部下切谷地形成剖面呈V字型的谷地,多在3500米以下。 

断层洼地

        花甸坝是受断裂控制的岩溶洼地(断层洼地),后期经冰川活动的改造,最终为大量冰碛物所充塞,随苍山一起上升发育形成现今的高山草甸,四周为中山丘陵和峰林环抱。


苍山瀑布

        苍山经历了大规模陆内造山运动的强烈挤压,苍山的强烈快速隆生,洱海的相对下沉及漾濞江的下切,使得苍山两侧各条溪涧有巨大的落差,在山顶至山脚间,存在着高达2千米的高差,沿溪流朔源而上,由于岩石抗侵蚀能力的差别,形成了多级悬崖式河床,当溪流流经悬崖式河床倾泻而下时,就形成了如今所见的叠水和瀑布。流水携带着砂石,不断地冲击、磨蚀崖脚,在瀑布之下则形成潭穴。

峰丛峰林


        峰丛是底座相连的岩峰,是峰林发育的早期阶段,峰与峰之间形成“U”形的马鞍地,由多个角峰、峰柱组成。混合花岗岩石遭受强烈挤压后垂直节理发育,冰雪、流水沿裂隙裂缝侵蚀着岩石,岩块崩落形成参差不齐的地貌景观。 

混合花岗岩

        苍山东坡3200米至3700米地带出露了一套混合岩、混合花岗岩。苍山的混合岩是在距今7500万年的喜马拉雅中-晚期,因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间的强烈碰撞,巨大的应力场使苍山岩层发生局部熔融生成了适宜的新矿物和岩石组合,岩石的结构构造和物质成分与花岗岩类似,称混合花岗岩。混合花岗岩体出露地表后,遭到冰川雨雪冻融流水的侵蚀风化,形成了景观变化多样的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地貌景观。 

        混合花岗岩成岩后受构造应力作用,垂直节理和张性裂隙较发育。气温的变化使岩石膨胀、收缩,造成更多、更大的裂缝,水沿着裂缝不断的侵蚀,在物理风化作用和重力作用下,岩石裂解崩落,形成有棱有角形态各异、挺拔奇秀的石峰、绝壁、峰丛、峰林和岩墙。岩石形成于约0.7亿年前。

苍山变质岩


        苍山的岩石是在21亿年前就形成的,而这些物质从前是堆积得层叠有序,造山运动和后期地壳板块相碰撞时,岩石就象手风琴的折褶压缩在一起,直到形成山脉。蓄积在岩石上的压力和其间的热量足以使岩石晶体重构,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原来的岩石发生了变化,变成与原来完全不同的岩石,这种岩石叫变质岩,这种再结晶的过程叫区域性变质作用。如花岗岩在受压遇热之后变成片麻岩,页岩在低温低压下变成板岩,石灰岩、白云岩在低级至高级的接触性变质作用或区域性变质作用下变成大理岩等等,这种变化常常需要漫长的过程。

        苍山主体由苍山变质岩系组成,苍山核部和东坡为经过强烈变形改造的中深变质岩系;西坡及南缘为中生代浅变质岩所围绕;北部云弄峰一带为古生代沉积岩和花岗岩侵入体所占据,亦有苍山变质岩群出露,但岩石一般已经历过不同程度变质变形改造。洱海以东为古生代沉积岩出露,但奥陶系却有轻微变质现象。

大理石地质

        大理岩是由富含钙镁质的碳酸盐岩类如石灰岩、云灰岩及白云岩等受到强烈的地壳运动应力场和热力场的复杂变质作用形成的。大理石的魅力来自变幻的色彩与自然流变的纹饰,成为大自然杰出的艺术创造。美奂绝伦的大理石画常常成为人们的收藏品。这些色彩与纹饰就演自高温高压下矿物的重新组合与固态下的流变作用及变质分异作用在岩石中形成褶皱、流变褶皱的结果。“彩花”和“水花”主要是由于其中所含矿物成分不同所致。含铜、橄揽石或蛇纹石的大理岩为绿色,结构均匀、质地致密的白色细粒大理岩,又称“汉白玉”。

褶皱山地貌

        苍山经历了多期次的拉伸、挤压造山作用的叠加改造,晚期(喜马拉雅期)又受到大规模平移剪切的强烈改造和山脉隆升的层次转换,形成了复杂的褶皱山体。从北到南连绵50余公里,在冰雪、流水的侵蚀作用下,岩层表面因软硬差异。 


友情链接: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


联系我们:13317130676

QQ:128182767  


—— 武汉出行旅行社
苏红钢!智慧旅游手绘VR地图开发

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


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



    

        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漾濞县和洱源县接壤地带,总面积519.9平方公里,苍山是孕育了20亿年的“天然地质史书”, 特殊的地质、地理、地貌造就了山水相映,风、花、雪、月、石共存的自然景观组合。


        苍山属于横断山系云岭山脉中支的南端,是显著的地理分界点。苍山的西北,是海拔4000米以上,绵延千余公里的青藏高原。苍山的东南,是平均海拔2000米的云贵高原。由于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系在苍山结束,苍山以南,再无山脉达到3500米高度,因此苍山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檐”。

        2014年9月23日8时43分,在加拿大圣约翰举行的第六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大会上,大理苍山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这是继石林2004年2月13日被认定为世界地质公园后,云南省第二个被认定的世界地质公园。


        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漾濞县和洱源县境内,总面积519平方公里。

        苍山是大理的天际线,苍山南北延绵50公里,东西宽10-20公里。主峰马龙峰海拔4122米。苍山共有十九座山峰,每两座山峰之间均有一条溪流,构成了苍山“十九峰十八溪”的独特景观。苍山东侧是洱海,苍山与洱海相辅相成,是地壳差异升降的结果。苍山与洱海构成了优美的高原山水风光。

        苍山是一座有着显著特征和独特地质奇观并潜在着特殊地质科学价值 体系的标志性山脉。是中国乃至东南亚地质、地理、生物、气候的重要过渡区域,是区域分带的标志地。是“大理岩”和“大理冰期”的命名地,是变质岩博物馆,是垂直生态景观的展示地。 

冰川地貌


        大理苍山是国际上著名的第四纪末次冰期“大理冰期”的命名地,由奥地利人魏斯曼(1937年)命名。是亚洲大陆第四纪末次冰川作用的最南部山地之一。对大理冰期及其遗迹的研究历史早,地学界将其作为进行国内、外冰期对比的主要标准地之一。是末次冰期及以后的气候变化、生物演化、环境演化等自然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区域。虽然苍山冰川在规模上不及北美冰川的壮观宏大,但它是不同地区冰川发育的一种典型类型的代表。由于大理苍山地质、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过渡性,苍山大理冰期活动遗迹得到完好地保存,第四纪末次冰期各冰阶、间冰阶系列无论在横断山、东亚大陆和西太平洋岛屿以致全球各大山系中都是较完全的。经历了多期冰川作用,留下了各种各样的冰川遗迹外,还有第四纪冰川冰水沉积物保存。是研究第四纪气候变化的重要地区之一。 

        冰川是由一层层雪花堆积在一起的,直到重量足够,于是结成冰晶体。等到这个冰体变得又厚又重发生变质,而形成冰水冰时,它就会开始朝低的方向移动。当冰川在磨过两旁的山壁时,刮下所有松脱的岩石,并且把它们随着冰块带下山去。最后,冰川的冰在远远的山谷中融化时,其中所夹带的岩石、砾石和细岩屑就会不分大小颗粒一起留下形成冰碛。当冰川融化的速度比高山上新冰结成的速度快,冰川就会愈来愈后退,直到消亡。在冰川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各种堆积物和地貌,称冰川地质遗迹。

        苍山冰川地貌主要分布在苍山主山脊线两侧。大理冰期时有冰斗冰川24条(东坡15条,西坡9条),主要冰川地貌类型有:角峰、刃脊、冰斗、冰蚀谷(U型谷)、冰蚀湖、冰斗湖、冰川擦痕、冰溜面、冰漂砾、石海、石环、冰碛物、冰水沉积物等。

复合冰斗

        冰斗由于冰蚀作用造成的三面环山,后壁陡峻的半圆形洼地。冰斗出口处常有一岩坎(冰坎)。冰斗一般发生在雪线以上,多由雪坑发育而成。融冻作用和冰川刨蚀是冰斗扩大和加深的主要力量。多个冰斗就组合成复合型冰斗。

        在冰川剥蚀作用下,苍山主脊形成了一条蜿蜒曲折,起伏跌宕的刃脊,莲花峰到马耳峰间的山峰均是保留极好的角峰,主脊两侧冰斗、冰窖、冰蚀/冰碛湖泊/冰蚀洼地串连分布,角峰、刃脊、冰坎、悬谷、冰窟、石河、石海遗迹比比皆是,冰川幽谷、槽谷等冰川地貌保存尚好。

刃脊

        刃脊冰川谷之间或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因冰川侵蚀和长期冻裂风化,逐渐变得尖薄陡峭,峰顶参差不齐,形如锯齿。

角峰


        角峰被三个或三个以上冰斗或冰窖包围的岩壁陡立的金字塔形山峰叫角峰。是由冰斗或冰窖中的冰体向后啮蚀山坡而形成的残留尖塔状山体。

冰坎


        冰坎横阻于冰斗、冰窖出口或冰川槽谷的岩坎。冰流自高向下流动过程中,掘蚀而成的数个陡峻冰坡与凹地相间的地形。该地有多级冰阶

冰蚀湖


        冰蚀湖是冰川在重力和压力下沿地面运动时,冰川本身和挟带的岩屑对地面产生挖掘作用,形成洼地,冰融后积水成湖。

苍山地貌


        在距今约2300万年至180万年(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期间,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强烈的挤压,使岩体产生许多破裂面或断裂带,冰雪和雨水沿着断裂带不断侵蚀着,流水的冲刷使谷地切割得更深,这样就形成了坡陡谷深,多呈V字型的峡谷,在沟谷上段形成U型与V型的套叠,出现谷中谷景观 ,而峡壁上的岩石大多数约是在20亿年前就形成的。峡谷发育阶段为隘谷——障谷——峡谷。 

        苍山峡谷地貌——苍山东、西坡朔源侵蚀是形成峡谷的原因,高达两千多米的落差被分配到不到1米的距离内,使得峡谷中瀑布、跌水、溪流汲汲相连。流水沿着岩层的薄弱带或横断层强烈向下侵蚀时形成。 

        U、V型谷——在距今约2百万年的(第四纪)冰川时期,苍山遭到强烈的冰川作用,冰河凿就出了横向呈U型的谷地,多在3600米以上,后期流水不断侵蚀U型谷底部下切谷地形成剖面呈V字型的谷地,多在3500米以下。 

断层洼地

        花甸坝是受断裂控制的岩溶洼地(断层洼地),后期经冰川活动的改造,最终为大量冰碛物所充塞,随苍山一起上升发育形成现今的高山草甸,四周为中山丘陵和峰林环抱。


苍山瀑布

        苍山经历了大规模陆内造山运动的强烈挤压,苍山的强烈快速隆生,洱海的相对下沉及漾濞江的下切,使得苍山两侧各条溪涧有巨大的落差,在山顶至山脚间,存在着高达2千米的高差,沿溪流朔源而上,由于岩石抗侵蚀能力的差别,形成了多级悬崖式河床,当溪流流经悬崖式河床倾泻而下时,就形成了如今所见的叠水和瀑布。流水携带着砂石,不断地冲击、磨蚀崖脚,在瀑布之下则形成潭穴。

峰丛峰林


        峰丛是底座相连的岩峰,是峰林发育的早期阶段,峰与峰之间形成“U”形的马鞍地,由多个角峰、峰柱组成。混合花岗岩石遭受强烈挤压后垂直节理发育,冰雪、流水沿裂隙裂缝侵蚀着岩石,岩块崩落形成参差不齐的地貌景观。 

混合花岗岩

        苍山东坡3200米至3700米地带出露了一套混合岩、混合花岗岩。苍山的混合岩是在距今7500万年的喜马拉雅中-晚期,因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间的强烈碰撞,巨大的应力场使苍山岩层发生局部熔融生成了适宜的新矿物和岩石组合,岩石的结构构造和物质成分与花岗岩类似,称混合花岗岩。混合花岗岩体出露地表后,遭到冰川雨雪冻融流水的侵蚀风化,形成了景观变化多样的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地貌景观。 

        混合花岗岩成岩后受构造应力作用,垂直节理和张性裂隙较发育。气温的变化使岩石膨胀、收缩,造成更多、更大的裂缝,水沿着裂缝不断的侵蚀,在物理风化作用和重力作用下,岩石裂解崩落,形成有棱有角形态各异、挺拔奇秀的石峰、绝壁、峰丛、峰林和岩墙。岩石形成于约0.7亿年前。

苍山变质岩


        苍山的岩石是在21亿年前就形成的,而这些物质从前是堆积得层叠有序,造山运动和后期地壳板块相碰撞时,岩石就象手风琴的折褶压缩在一起,直到形成山脉。蓄积在岩石上的压力和其间的热量足以使岩石晶体重构,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原来的岩石发生了变化,变成与原来完全不同的岩石,这种岩石叫变质岩,这种再结晶的过程叫区域性变质作用。如花岗岩在受压遇热之后变成片麻岩,页岩在低温低压下变成板岩,石灰岩、白云岩在低级至高级的接触性变质作用或区域性变质作用下变成大理岩等等,这种变化常常需要漫长的过程。

        苍山主体由苍山变质岩系组成,苍山核部和东坡为经过强烈变形改造的中深变质岩系;西坡及南缘为中生代浅变质岩所围绕;北部云弄峰一带为古生代沉积岩和花岗岩侵入体所占据,亦有苍山变质岩群出露,但岩石一般已经历过不同程度变质变形改造。洱海以东为古生代沉积岩出露,但奥陶系却有轻微变质现象。

大理石地质

        大理岩是由富含钙镁质的碳酸盐岩类如石灰岩、云灰岩及白云岩等受到强烈的地壳运动应力场和热力场的复杂变质作用形成的。大理石的魅力来自变幻的色彩与自然流变的纹饰,成为大自然杰出的艺术创造。美奂绝伦的大理石画常常成为人们的收藏品。这些色彩与纹饰就演自高温高压下矿物的重新组合与固态下的流变作用及变质分异作用在岩石中形成褶皱、流变褶皱的结果。“彩花”和“水花”主要是由于其中所含矿物成分不同所致。含铜、橄揽石或蛇纹石的大理岩为绿色,结构均匀、质地致密的白色细粒大理岩,又称“汉白玉”。

褶皱山地貌

        苍山经历了多期次的拉伸、挤压造山作用的叠加改造,晚期(喜马拉雅期)又受到大规模平移剪切的强烈改造和山脉隆升的层次转换,形成了复杂的褶皱山体。从北到南连绵50余公里,在冰雪、流水的侵蚀作用下,岩层表面因软硬差异。 


友情链接: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


联系我们:13317130676

QQ:128182767  


—— 武汉出行旅行社
苏红钢!智慧旅游手绘VR地图开发

雷琼世界地质公园


雷琼世界地质公园


 

   雷琼世界地质公园位于中国南端广东省湛江市(雷)与海南省海口市(琼),自北至南由湛江市区经雷州、徐闻,跨琼州海峡至海口市。公园具有完整的单一边界,总面积为3050km²。


    雷琼火山(带)是中国第四纪火山的重要代表,既有岩浆喷发的火山渣锥、熔岩锥与混合锥,又有岩浆与水相互作用而爆发的玛珥火山——玛珥湖。公园内火山具多样性、典型性与代表性,而具杰出的价值。


    公园地处热带至南亚热带的过渡区,以热带雨林为代表,珍稀植物、动物丰富,环境优越,被称为中国热带火山生态博览园。


    与火山相伴熔岩构造,结壳熔岩、岩浆溅落抛射物、熔岩隧道等地质景观极为丰富,具有多样性、系统性、典型性,在国内外同类地质遗迹中是罕见的,被认为是名副其实的第四纪火山天然博览园。


    自古至今,人们与火山相处过程中构建了独特的火山文化:火山图腾与玄武岩石狗;石屋、石器具与古村;火山田园耕作以及古塔、书院、寺庙、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等文化景观。


    千姿百态的火山、蓝蓝的大海、肥沃的红土,常年青山绿水,调绘出红、蓝、绿和谐之美。


    它是中国火山旅游重要目的地,它是火山与生态科普露天大教室,它是健身康体、休闲度假的天堂。




友情链接:雷琼世界地质公园


最美旅行家

联系我们:13317130676

QQ:128182767  


—— 武汉出行旅行社
苏红钢!智慧旅游手绘VR地图开发

雷琼世界地质公园


雷琼世界地质公园


 

   雷琼世界地质公园位于中国南端广东省湛江市(雷)与海南省海口市(琼),自北至南由湛江市区经雷州、徐闻,跨琼州海峡至海口市。公园具有完整的单一边界,总面积为3050km²。


    雷琼火山(带)是中国第四纪火山的重要代表,既有岩浆喷发的火山渣锥、熔岩锥与混合锥,又有岩浆与水相互作用而爆发的玛珥火山——玛珥湖。公园内火山具多样性、典型性与代表性,而具杰出的价值。


    公园地处热带至南亚热带的过渡区,以热带雨林为代表,珍稀植物、动物丰富,环境优越,被称为中国热带火山生态博览园。


    与火山相伴熔岩构造,结壳熔岩、岩浆溅落抛射物、熔岩隧道等地质景观极为丰富,具有多样性、系统性、典型性,在国内外同类地质遗迹中是罕见的,被认为是名副其实的第四纪火山天然博览园。


    自古至今,人们与火山相处过程中构建了独特的火山文化:火山图腾与玄武岩石狗;石屋、石器具与古村;火山田园耕作以及古塔、书院、寺庙、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等文化景观。


    千姿百态的火山、蓝蓝的大海、肥沃的红土,常年青山绿水,调绘出红、蓝、绿和谐之美。


    它是中国火山旅游重要目的地,它是火山与生态科普露天大教室,它是健身康体、休闲度假的天堂。




友情链接:雷琼世界地质公园


最美旅行家

联系我们:13317130676

QQ:128182767  


—— 武汉出行旅行社
0.0915s